高欄島古稱"皋蘭",謂之"五峰桀豎如指,谷多蘭卉",其亙古以來的"飛沙奇景"為南國罕見的一大奇景,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的天然海岸航標。島內(nèi)山脈逶迤起伏,植被茂密,有仙人掌、細葉桉、木麻黃等多種觀賞植物。天然石景奇異紛呈,懸崖陡峭險峻,海岸曲折迂回,尤其令人神往的是島上的沙漠,大飛沙灘由兩側石山挾抱,沙灘有寬闊的防風林,自然條件相當優(yōu)越。
線路分類: [海島海岸]
景點地點: 國內(nèi) 廣東省 珠海市
本站推薦:
高欄島
島嶼簡介
高欄島古稱"皋蘭",謂之"五峰桀豎如指,谷多蘭卉",其亙古以來的"飛沙奇景"為南國罕見的一大奇景,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的天然海岸航標。島內(nèi)山脈逶迤起伏,植被茂密,有仙人掌、細葉桉、木麻黃等多種觀賞植物。天然石景奇異紛呈,懸崖陡峭險峻,海岸曲折迂回,尤其令人神往的是島上的沙漠,大飛沙灘由兩側石山挾抱,沙灘有寬闊的防風林,自然條件相當優(yōu)越。此外,白沙灣、西沙灣、蟹鉗灣等七個沙灘連綿不斷,風景各異,清幽絕塵。 高欄島有東部約15公里的地域已規(guī)定為珠海飛沙國際度假城,并組建了珠海飛沙國際度假城開發(fā)總公司,這里將建成以亞熱帶海島風光為基調(diào)、以傳統(tǒng)文化和現(xiàn)代文明相結合為特色、配套完善的國際性旅游勝地。高欄島[gao lan dao]位于崖門口東側,雞啼門出口處。距香洲45公里。據(jù)調(diào)查,島上有“大龍廟”是記載林宏獻、李社積、黃甘英等人在島的傳祖的紀念標志。高欄的“欄”字有三種寫法,一是過去因觀音山主峰上生長蘭花而取名高蘭,二是人們認為該島四面環(huán)水,改成“瀾”字,沿用了40多年。后因高欄村的房子建在低處受水淹,逐把房屋往高處建故改成“欄”而沿用至今。該島北距大陸(北水)9.1公里。 島長7.5公里,最寬7.5公里,最窄3.9公里,海拔428.3米,面積34.2平方公里,環(huán)島岸線全長34.9公里。由紅巖石組成,土層較厚,島上山地高程都在200米以上,有三座山峰,主峰觀音山高428.8米,南北較高,東西側低,略成圓狀。島上植被稀少,東北側低洼處有密集的灌木、雜草叢生覆蓋率達90%以上。水源充足。島岸曲折,都為磊石岸和巖岸,島周圍共有干出礁11個,明礁3個,對一般船只航行影響不大。該島周圍有7個港灣。在灘口東側建有一座石砌堤式碼頭,高潮時可靠500噸以下船只。灘口碼頭與南巡有簡易公路,全長30.5公里。該島物質資源豐富,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,轉載必究!在南巡灣有金沙礦,觀音山有錫礦。周圍沿岸水深1—5米,盛產(chǎn)蝦、蟹、大花魚、鯧魚、曹白魚、馬鮫魚等魚類。該島有高欄、鐵爐、飛沙、沙白石四條自然村,全島共有482戶,2809人,耕地面積2480畝。以農(nóng)魚為主。現(xiàn)有機動船50余艘,其中漁船15艘。島上建有小學4間、信用社、商店、糧所、郵電所、派出所等。島上各鄉(xiāng)都有火力發(fā)電設備,常有班船來往南水。該島南側是廣州至湛江、海南島海上運輸必經(jīng)航道,是珠江口以西重要島嶼之一。
島嶼特色
高欄島古稱"皋蘭",謂之"五峰桀豎如指,谷多蘭卉",其亙古以來的"飛沙奇景"為南國罕見的一大奇景,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天然海岸航標。島內(nèi)山勢連綿,植被蔥郁,石景紛呈,懸崖峭壁,海岸曲折,海水澄澈,而“飛沙奇景”自古為南國罕見的一大奇景。島上沙灘風景各異,連綿不斷,有白沙灣、西沙灣、蟹鉗灣等七個沙灘,海水清澈,沙粒細小,巖石聳立,是古人類曾生活過的場所,另高欄島東部約15公里的地域已規(guī)定為珠海飛沙國際度假城。
島內(nèi)景點
海灣所在的山麓、山腰,共分布著“天才石”、“寶鏡石”、“大坪石”和“藏寶洞”等4處共6幅巖畫,這些巖畫發(fā)現(xiàn)于1989年10月,其年代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。它們均刻于平整的大石面上,其中以“藏寶洞”最為豐富,最大的一幅巖畫長5米、高3米,整幅畫以船形為中心,周圍有舞蹈人形、波浪紋、蛇紋、屋形紋等,圖案密集而復雜,一般認為是青銅時代的產(chǎn)物。當?shù)貍髡f是清代海盜張保仔的“藏寶圖”,但實際上應是南越遠古先民海上生活的反映,或者是他們的圖騰崇拜、宗教信仰的寫照。在巖畫附近的沙丘和山崗上還采集到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、石器等遺物。這些巖畫為廣東所僅見,具有重要的歷史、藝術和科學價值。
寶鏡灣
四五千年前,環(huán)珠江口地區(qū)的無數(shù)沙丘、沙堤上,生活著一群群頗富創(chuàng)造力的南越先民。直到今天,我們還能在這一地區(qū)找到300多處史前遺址。珠海市博物館的基本陳列之一《珠海寶鏡灣巖畫與遺址考古成果展》就從多個角度向觀眾展示了南越先民搏風擊浪的動人畫卷。這一《珠海寶鏡灣巖畫與遺址考古成果展》也撩開環(huán)珠江口地區(qū)史前先民生活的神秘面紗。
迄今為止所發(fā)現(xiàn)的最大的史前石錨說明四五千年前環(huán)珠江口地區(qū)的南越先民已掌握了停船技術。該石錨橢圓形,重18.5千克,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,轉載必究!中間有一圈凹槽,便于系繩與船連結。類似的石錨在香港、珠海平沙等地也有發(fā)現(xiàn),只是重量稍輕而已。說明當時南越先民不僅制作了大量和漁獵活動有關的石器,也制作了大量與祭祀、權力、等級相關的玉石、水晶禮器。精巧別致的平首圭、薄如蟬翼的石鉞,早已脫離了生產(chǎn)工具的范疇,演變?yōu)樯袷サ亩Y器。柱洞是先民打地基、造房時留下的痕跡寶鏡灣遺址屬山坡——沙丘類型遺址。寶鏡灣先民的房子大致是這樣蓋起來的:一、先打洞,洞呈圓形。二、把木樁的下端安裝在洞里。三、凸出地面的木樁上端盡量削平。四、削平后架桁鋪板。五、鋪了板后用茅草荊條之類的東西筑圓圍。圓圍設門,甚至開窗。六、在圓圍的上端架木竹條構成大圓錐體框架。七、在框架上再鋪茅草樹葉。八、再搭建一“舷梯”和房子相連。這樣,一間別致小巧的干欄式圓形房屋就造出來了。類似半坡遺址之復原房屋,不同處是半坡無干欄而此處有干欄。
交通方式
前往景點交通指引: 從珠海市區(qū)乘坐605到珠海港,在珠海港換乘706路可到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