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> 景點(diǎn)大全 >> 名山奇峰
象山公園與伏波公園、疊彩公園合稱象山景區(qū),于2000年12月被國家列為首批4A級景區(qū)。象山景區(qū)是桂林久負(fù)盛名風(fēng)景區(qū),薈萃了桂林山水和人文景觀精華,是中外游客游覽桂林必到之處。象山公園以象鼻山為主體,位于市內(nèi)桃花江注入漓江處,濱江路的南端,因其山形酷似一頭巨象臨江汲水而得名。
線路分類: [名山奇峰]
景點(diǎn)地點(diǎn): 國內(nèi) 廣西自治區(qū) 桂林市
本站推薦:
象山景區(qū)
桂林市象山景區(qū)位于城市中心,它包括象鼻山、伏波山、疊彩山。三座山相距不過二三千米,瀕臨漓江,半枕陸地,半沉江流,山水相依,是桂林山水的精華。山得水而活,水得山而秀,加之千年的開發(fā)游覽,早已成為一方旅游勝地,遠(yuǎn)近文明。
簡介
象山公園與伏波公園、疊彩公園合稱象山景區(qū),于2000年12月被國家列為首批4A級景區(qū)。象山景區(qū)是桂林久負(fù)盛名風(fēng)景區(qū),薈萃了桂林山水和人文景觀精華,是中外游客游覽桂林必到之處。象山公園以象鼻山為主體,位于市內(nèi)桃花江注入漓江處,濱江路的南端,因其山形酷似一頭巨象臨江汲水而得名。象鼻山海拔200米,高出江面55米,長108米,寬100米,山體占地1.3萬平方米,由3.6億年前的石灰?guī)r組成,主要景點(diǎn)有水月洞、象鼻巖、象眼巖、普賢塔、云峰寺以及舍利塔。
象山景區(qū)管理處管轄象山、伏波山、疊彩山。景區(qū)占地23.88萬平方米,地處市中心漓江西岸,開發(fā)歷史悠久,集奇山、秀水、異洞、美石于一身,還有豐富的摩崖石刻、佛像及諸多歷史文化遺跡,不論從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來說,都是桂林山水文化的精華,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。
象山景區(qū)包括象山公園、伏波公園和疊彩公園。象山位于市中心區(qū),漓江之畔。象山已成為桂林山水的代表,桂林城的象征,桂林城徽就是象山。象山景區(qū)每年接待中外游人百萬人次以上。
象山公園
象山又稱象鼻山,位于桂林桃花江注入漓江處。1986年成立象山公園管理處,轄以象鼻山為主體的山石洞穴、亭樓寺院、園林綠化園地,總面積2.99公頃。園門為水泥石米墻柱、硬脊斜山坡頂、綠琉璃瓦、仿古牌樓式建筑,上額題篆書“象山水月”。北有三星島與濱江風(fēng)景區(qū),東有訾洲,西及西南有園圃、云峰寺與舍利塔。象鼻山水月洞和穿山月巖還構(gòu)成了“漓江雙月”奇觀。主要景點(diǎn)有:
象鼻山
位于桃花江與漓江匯流處,海拔200米,高出江面55米,長108米,寬100米,山體面積1.3公頃。由3.6億年前海底沉積的純石灰?guī)r組成。古名漓山,宋代樂史《寰宇記》記載:“漓山在漓水之陽,因此名焉。”唐會昌年間(841年~846年)元晦認(rèn)為漓山之名與陜西臨潼的驪山同音,為避免誤會,版權(quán)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,轉(zhuǎn)載必究!故更名為宜山,又因古義“儀”、“宜”相通,故也作儀山;唐代莫休符《桂林風(fēng)土記》說漓山“一名沉水山,以其山在水中,遂名之。”因山酷似一頭巨象伸長鼻暢飲江水,故以形定名象鼻山,簡稱象山。明代董傳策在其《游桂林諸巖洞記》已稱之為象鼻山??诅O還曾賦《象鼻山》詩:“象鼻分明飲玉河,西風(fēng)一吸水應(yīng)波。青山自是饒奇骨,白日相看不厭多。”至今仍沿用此山名。山呈東北走向,半枕江水,半依陸地,素以“粵西奇山”著稱。清代康熙二十一年(1682年),工部郎中舒書《象鼻山記》認(rèn)為:“粵西之奇以山,粵西之山之奇以石,而省城相對之象山,則又其奇之甚焉者。”從洞旁磴道上至半山有象眼巖,形若長廊,南北貫穿,遠(yuǎn)望兩個洞口若象眼,故名。山西麓也有石磴上至山頂,形成環(huán)山道。山頂平坦,小路縱橫,樹木交柯成蔭,清幽別致。
水月洞
位于象鼻山北麓,東西通透,空明如月,為巖溶地貌“穿洞”的典型。洞前有古釣臺,是眺望江景的佳處。南宋詩人范成大《桂海虞衡志》描述:“水月洞,漓山之麓,其半枕江,天然刓刻作大洞,透徹山背,頂高數(shù)丈,其形正圓,望之端整如月輪,江別派流貫洞中。踞石弄水,如坐卷篷大轎下。”宋代薊北處士《水月洞》詩道:“水底有明月,水上明月浮。水流月不去,月去水還流。”細(xì)致刻畫了天上、洞中、水底月亮相互輝映的奇跡。“象山水月”列為桂林新二十四景之一,象山集山、水、洞文物一身,被人們看作桂林山水象征和桂林城市的象征。水月洞有石刻50余件,多為宋人作品,有范成大《復(fù)水月洞銘》,陸游詩作《自警》、《閑趣》、《太古》、《白首》、《春近》、《舟中戲書》等。
象鼻巖
與水月洞相鄰,巖高1.9米,寬3.3米,長13.5米,巖口東向臨江,巖呈條形封閉狀,因在山之“象鼻”稍后處而得名。明代學(xué)者毛賓泉曾在此讀《周易》,后人在巖口題刻“讀書巖”,稱巖為“點(diǎn)易山窗”,張襄題詩道“千頃水光涵洞府,山窗寂靜觀周易。”
南極洞
位于象鼻山東南麓,又名新生洞,高2米,寬1.45米,長8.4米,東向臨江,壁間刻有“南極洞天”四大字。
普賢塔
在象鼻山頂。是一座喇嘛式實(shí)心磚塔,建于明初。塔身第二層北面有青石線刻“南無普賢菩薩”,因名普賢塔。塔通高13.6米,塔座為雙層八角形。塔身為寶瓶形,遠(yuǎn)看似大象背著寶瓶,又如插在象背上的劍柄,因而又稱寶瓶塔、劍柄瓶。普賢塔造型與周圍山水相映成趣,和諧美觀。
云峰寺
在象鼻山西南麓。相傳唐代在此建溫靈廟。南宋嘉定七年(1214年)方信孺在此建書齋“云崖軒”。明代在此建“范方祠”,祀范成大、方信孺。清代改祠為寺,名“云峰寺”;后來改名“福利庵”??谷諔?zhàn)爭中遭破壞,版權(quán)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,轉(zhuǎn)載必究!但未全毀。1953年修繕。1979年全面改建為鋼筋水泥結(jié)構(gòu)的仿古建筑,兩層三進(jìn)、五開間,弧形山墻,朱紅色柱梁、窗欞,綠色琉璃瓦蓋頂。辟為云峰寺陳列館。
舍利塔
在象山公園西面,民主路萬壽巷開元寺遺址內(nèi)。始建于唐顯慶二年(657年),原為七級磚塔,歷代均有維修。現(xiàn)塔為明初重建,為過街式喇嘛塔。分塔基底層、塔身、塔剎四部分,磚砌批灰、全白,塔通高13.22米。底層呈四方形,各寬7米,四面均有門互相貫通,門額兩旁分刻八大金剛。這里原有唐代開元寺,抗日戰(zhàn)爭時被日機(jī)炸毀。唐代高僧鑒真第五次東渡日本失敗后,轉(zhuǎn)來桂林,被迎入開元寺住了一年,曾經(jīng)應(yīng)請?jiān)谒聝?nèi)主持授戒大典。
伏波公園
位于濱江路北端,漓江西岸,距市中心2公里。1969年成立管理機(jī)構(gòu),轄伏波山及山麓庭園,總面積0.86公頃,為城市山林式公園。公園主景由伏波山與多級山地庭園組成。
伏波山 位于伏波公園內(nèi),海拔213米,高出平地63米、長120米、寬60米,山體面積約0.7公頃。巖石為3.5億年前的淺海生物化學(xué)沉積,巖石層呈東南傾斜。因唐代在山下建有漢代伏波將軍馬援的伏波祠而得名伏波山;又因江水被山體阻擋形成漩流,“江瀾洄洑山根”亦稱洑波山。山勢陡峭,拔地擎天,有“艮維矗孤峰,玉簪依天杪”的氣概。
伏波山景區(qū)開發(fā)可追溯至唐代。據(jù)史載,唐代后期,伏波山是桂林佛教盛地,現(xiàn)還珠洞內(nèi)尚存有唐代佛教摩崖造像45龕239尊,乾符年間(874年~879年)在山南建伏波廟。
宋代,還珠洞臨江處被作為桂林水路游覽的主要發(fā)落點(diǎn),在此登舟南下可游象山、雉山、南溪山,而北上可達(dá)疊彩山、虞山,橫江至對岸二江口入小東江,可覽七星山、穿山、塔山,入漓后又可經(jīng)雉山游陽江,入西湖可觀西山、隱山,經(jīng)朝宗渠過騮馬山、老人山、鸚鵡山、回龍山、虞山,再回到漓江。從而伏波山的開發(fā)也就達(dá)到高潮:嘉祐七年(1062年),廣南西路經(jīng)略安撫史吳及在山西北邊筑蒙亭;紹圣四年(1097年),桂州知府程節(jié)在山西北面建八桂堂;乾道年間(1165年~1173年),經(jīng)略使范成大在山北臨水處建癸水亭,在山西麓筑正夏堂,其他風(fēng)景建筑有進(jìn)德堂、喜豐堂、所思亭、月光亭、迎碧亭、凌虛亭、玉皇閣、狀元坊等;靖康元年(1126年),臨桂令唐鐸在山西北鑿開巖口,改變了過去游還珠洞唯有泛舟從水路而進(jìn)的歷史,開辟了陸路入洞的游覽路線。
明代,在山頂建有龍王祠,版權(quán)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,轉(zhuǎn)載必究!明清時期曾兩次重建伏波廟。
抗日戰(zhàn)爭期間,在山南麓又開鑿還珠洞南口入洞通道,民國36年(1947年)辟為河濱公園,并將疊彩山定粵寺大鐵鐘、千人鐵鍋移至山麓,別成一景。至解放前夕,伏波山風(fēng)景建筑大多廢圯,或僅存遺址。
解放后,對伏波山進(jìn)行了整理,重建新建了山門、癸水亭、聽濤閣、臨江閣、鐘亭、聚味樓等。1979年建立伏波山公園,集山、水、洞、石、庭園、文物于一體,成為桂林山水又一縮影。
還珠洞 又名伏波巖、玩珠巖,位于伏波山山腹。巖主洞南北貫穿,曲折幽邃。南洞口高2米,洞內(nèi)總長127米,高4米~6米,寬6米~8米。唐宋時稱“東巖”,以當(dāng)時唯有泛舟抵巖東口,方可入洞游覽而名。唐代趙格、劉虛白題詩中有“留題東巖”之句。宋代方信孺題詩中也有“重訪東巖”之句。宋代于洞口臨江處筑蒙亭,李師中作《蒙亭記》摩崖洞壁,故洞又稱“蒙亭巖”。洞內(nèi)石壁有石紋如紫白二蛟蜿蜒相向,中間有圓暈似珠,如二龍戲珠,故舊名“玩珠巖”。傳說老龍玩珠睡于洞中,龍珠被打魚后生所取,經(jīng)其父勸說送還龍珠,因名還珠洞,張孝祥題刻于洞口。傳說漢代伏波將軍馬援曾于此試劍,故洞又有“伏波巖”之名。臨桂令唐鐸在山西北開鑿巖口,開辟了陸路游洞的道路?,F(xiàn)在的主洞口南向,是抗日戰(zhàn)爭時人工所開鑿。由南口入洞,行18米則豁然開朗,左旁有石門,名珊瑚巖,巖口臨伏波潭,宋代朱?顏曾于水中得小枝石花,以為“玉樹”,稱巖為珊瑚巖。出巖下,有石垂懸,幾觸于地,如??奇者,有石懸空而下,狀若浮柱,去地一線不合。聞有神人名揭諦者,試劍于此”。“還珠試劍”為桂林新二十四景之一。
試劍石又名狀元石、象鼻石。對面石壁刻有“巖石連,出狀元”字樣。由石旁有石級盤折而上,可達(dá)上層巖洞,名上巖,又因巖內(nèi)摩崖多處唐代佛教造像,故名千佛洞。還珠洞傍水臨江,石色波光,清谷絕塵,自唐宋以來即為游覽勝地,被譽(yù)為“神仙窟宅”、“勝絕在桂林巖洞之上”、“湘南洞穴之冠”。宋代詩人朱晞顏題詩:“天斫神剜不記年,洞中風(fēng)景異塵環(huán)。江波蕩漾青羅帶,巖石虛明碧玉環(huán)。地接三山真跡在,天連合浦寶珠還。重來?似乘槎到,慚愧云門夜不關(guān)。”洞壁上現(xiàn)存唐代摩崖造像共45龕239尊,唐至清代摩崖石刻100多件。石刻中有北宋書畫家米芾自畫像,版權(quán)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,轉(zhuǎn)載必究!身著古衣,神態(tài)自若,風(fēng)度瀟灑。這是全國僅存的一件米芾畫像。像的上面有南宋高宗皇帝御筆像贊:“襄陽米芾,得名能書。六朝翰墨,漁獵無余。骨與氣勁,妙逐神俱。風(fēng)姿奕然,縱覽起予。紹興御書。”
鐘亭
在伏波山南麓,還珠洞南口西側(cè),亭內(nèi)有古鐵鐘一座,故名鐘亭。鐵鐘高7尺,徑5尺,重2048斤,鑄造于清康熙八年(1669年),用以宣揚(yáng)孔有德封蕃建旗之功??子械?,明將,從清兵入關(guān),受封定南王,鎮(zhèn)廣西。順治八年(1651年)創(chuàng)建定粵寺。次年,農(nóng)民軍將領(lǐng)李定國攻克桂林,孔有德在王府自焚。15年后,其女和碩格格孔四貞及其婿廣西將軍孫延齡擴(kuò)建定粵禪寺,并鑄鐘以紀(jì)戰(zhàn)功。定粵寺位于疊彩山四望山南,抗日戰(zhàn)爭時寺院被毀,寺中的大鐵鐘與千人鍋,均移來伏波山陳列。
聽濤閣
在伏波山東南石崖上。建于1964年,是依山貼崖而建的二層坡頂樓閣,用以接待、觀景。總面積106.34平方米,上層大陽臺挑出,視野開闊,適宜遠(yuǎn)眺。閣畔有李秉緩蘭竹圖等石刻及真武、韋陀等道教與佛教的摩崖造像數(shù)龕。
伏波回廊
在伏波山第二級平臺上。廊前置亭,亭內(nèi)存放定粵寺遺物“千人鍋”?;乩裙┯稳寺接^景。
伏波勝境
伏波山舊山門是一三開對稱、硬脊斜坡、黃琉璃瓦蓋頂?shù)姆鹿排茦墙ㄖI嫌谐D南“伏波晚棹”匾額,四根主柱上掛著張安治撰書的264字長聯(lián)。伏波山下有還珠洞,山腰有聽濤閣,可以登上山頂遠(yuǎn)眺,版權(quán)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,轉(zhuǎn)載必究!享譽(yù)“伏波勝境”。
市內(nèi)交通
乘2、16、23、88路公交車,57、58路免費(fèi)公益車可達(dá)。